【即時新聞】隨著數字智慧時代來臨,計算社會科學的研究實踐蓬勃興起,計算方法和技術在社會科學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為理解社會現象、優化社會管理、預測社會趨勢等提供了新途徑、新手段。在此背景下,由香港中文大學計算社會科學實驗室、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主辦,清華大學計算社會科學與國家治理實驗室、清華大學數字政府與治理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協辦的第三屆計算社會科學國際會議於本月17日下午三點在香港中文大學鄭裕彤樓順利開幕。
會議開幕式由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港中大計算社會科學實驗室副主任梁海主持。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偉倫新聞與傳播學教授馮應謙,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主任、港中大計算社會科學實驗室主任、教授譚康榮,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副院長、清華大學計算社會科學與國際治理實驗室副主任、教授孟天廣致辭。澳門城市大學副校長、澳門社會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葉桂平應邀參會。
葉桂平發言指出,百年大變局下,急劇變化的世界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推進帶來各種挑戰,包括經濟全球化帶來的競爭壓力、國際政治格局的變動、國內社會結構的轉型等多方面的不確定性,我國需要發展新的社會科學理論和方法,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入發展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在信息化時代下,計算社會科學作為計算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深度融合,是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的代表,為傳統的知識生產體系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澳門應對標“1+4”適度多元發展策略,優化高等教育佈局,積極推動計算社會科學在內的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發展,推動學科交叉與前沿創新,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和拔尖人才培養,為本澳經濟發展、國家重點戰略和構建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貢獻力量。
他續表示,為配合新時期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戰略任務,澳門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還要堅持心系“國家事”、肩扛“國家責”,助力中國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第一,澳門高校應深刻把握文科發展的時代要求,聚焦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努力構建以各學科標識性概念、原創性理論為主幹的自主知識體系,全力開拓學校文科高質量內涵式蓬勃發展的新局面。第二,從澳門本地出發,以中國為關照,展現中國的自主性,建構中國特色學科、學術和話語體系,並實現中國本土化與國際化的有機結合。第三,充分借鑒國際先進技術和經驗,全面提升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思想成果的國際傳播效能,加快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履行好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是次會議上,來自北京大學、復旦大學、香港大學、南洋理工大學、加州大學等海內外知名高校的專家學者還圍繞計算政治學、計算傳播學、人工智能與治理、社會計算與預測等熱點議題展開深入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