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官民協力破發展壁壘 共建琴澳一體化新格局
1 個月前
1985

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在視察澳門期間,多次強調推進橫琴開發建設的核心目標始終是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民眾建澳聯盟常務理事唐可嵐呼籲,澳門青年應以主人翁精神積極投入深合區建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轉化為區域發展的推動力。她同時建議政府持續優化相關配套措施,切實解決當前發展面臨的各項挑戰。

發揮優勢把握國際機遇

唐可嵐指出,隨著中國在國際經濟舞台的影響力與日俱增,澳門作為國家對外窗口的獨特優勢將日益顯著。她強調,澳門青年必須充分認識到,澳門與橫琴在國家發展戰略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同時,還要深入領會「1+4」多元發展策略的深層意義,乃是關係到澳門建設國際平台的國家使命,更是實現澳門長遠繁榮的最佳之路。在機遇來臨前,她呼籲青年一代需要堅定對深合區發展的信心,準確掌握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第二階段的建設目標,緊扣「澳門+橫琴」的新戰略定位。面對百年變局帶來的發展機遇,唐可嵐建議青年應以全局思維和國際視野,持續提升專業能力、拓展人脈資源,在關鍵領域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助力澳門在國際市場建立競爭力。

創業環境待完善

針對青年創業,深合區已推出《促進澳門青年創新創業辦法》,提供租金補助、營運獎勵等多項扶持政策。然而,深合區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橫琴常住人口僅4.91萬人。唐可嵐分析,人口基數偏低導致消費市場規模有限,對採取B2C模式的創業者形成明顯限制;而在B2B領域,由於產業鏈尚未完善,創業者更傾向選擇周邊成熟產業聚集區落地,一定程度抑制了青年創業活力。對此,她建議當局應加快建立跨境產業協作機制,擴大開放,積極開發南方國家的國家重點市場,緊扣澳門「1+4」適度多元發展策略,重點引進具有帶動效應的龍頭企業,藉此吸引上下游配套產業集聚,逐步形成特色鮮明的產業集群。她強調,此舉不僅能為青年創造更多優質就業機會,更能有效提升區域人氣,營造更具吸引力的創業生態環境,最終實現「產業聚人、人促產業」的良性循環,助力構建澳門國際商業網絡。

民生融合銜接需加強

近年來在深合區居住就業的澳門居民人數呈現快速增長態勢。根據深合區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3月至2025年3月期間,該人數同比增長率從6.7%大幅攀升至27.2%,顯示出良好的發展趨勢。然而,唐可嵐指出,在推進澳門新街坊等重點民生項目以促進社區融合的過程中,仍存在若干亟待改善的環節。例如通關方面,橫琴口岸節假日常見擁堵,而現時橫琴往澳門方向並未常態地穩定設置澳門居民專用自助通道。此外,新街坊衛生站雖已投入運作,但需加快完成與澳門藥物標準的對接,並完善跨境檢驗程序,以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至於政務服務,現行跨境社保申請流程仍過於繁瑣,部分金融機構及政府部門的文件依賴郵寄容易造成延誤或遺失,建議加速實現跨境政務服務的無縫銜接。唐可嵐強調,持續優化基礎設施與服務機制,將有助於進一步促進琴澳兩地的民生融合與協同發展。

增強歸屬感需多方著力

要實現琴澳社會的深度融合,不僅需要凝聚社會共識,更關鍵的是培養對深合區的歸屬感。她指出,目前政府雖已推出多項計劃組織澳門居民和青年實地走訪深合區、認識深合區,但若要真正建立歸屬感,不能僅停留在表面參與,更需要通過「情感連結」來消除心理距離,讓跨境生活者從「過客」轉變為「在地的一份子」。除鼓勵青年透過生活體驗、就業實踐深化與合作區的互動外,她建議政府著力構建系統化的社會支持體系,鼓勵澳門民間組織進駐深合區,與當地機構建立長期合作機制,形成資源共享、經驗交流的協作網絡。唐可嵐強調,通過持續互動強化認同感,逐步培養歸屬感,引導青年從被動的「服務使用者」轉變為主動的「社區建設者」,從而形成「情感連結、實際參與、歸屬認同」的良性循環,為琴澳融合提供持續動力。

唐可嵐總結稱,琴澳一體化工程,需要官民攜手、多管齊下,加強澳琴「硬聯通、軟聯通、心聯通」,三維度同步發力。她呼籲青年以主人翁精神參與深合區建設,政府則需提供更具前瞻性的政策支持,雙方協力將「三聯通」轉化為實際發展動能,為琴澳融合開創「產業互補、民生共惠、文化共融」的新格局,為「一國兩制」實踐注入新內涵。